Health Action

2024年4月號

過往雜誌

網上訂閱《健康動力》雜誌

肩頸痺痛勿輕視 小心頸椎根神經病變 --- 陸敏思醫生

期數: 
2021年7月號

撰文:李耀宗

科技發達,現代港人生活均離不開電子產品,惟長期做「低頭族」,不單容易引發頸椎勞損,嚴重者更會導致神經線不斷受壓,繼而誘發「頸椎神經病變」,不只肩頸、上肢疼痛頻頻,若不盡快尋求專業醫療協助,勢將使中樞神經永久受損、削弱感覺及活動能力,影響日常生活起居。

人類頭部的重量,約為整體體重的十分之一,以亞裔成年人體重一般為60公斤計算,單是頭顱已重逾5公斤以上。然而此等龐大重量,幾乎只由肩頸肌肉和頸椎支撐,日常情況下負擔已經不少,再加上都市人長時間使用電腦、智能手機、遊戲機等電子產品,且常有低頭、縮頸等不良姿勢,令頸椎不斷受壓而加劇勞損,增加罹患頸椎神經病變風險。

骨科專科陸思敏醫生指出,頸椎長時間處於前傾、側傾等不良受力位置,將促使頸椎加速退化,引起骨刺增生造成椎孔狹窄,或者椎間盤突出,導致頸椎神經線受壓發炎,引發肩頸、上肢痺痛等感覺異常反應。

(骨科專科陸思敏醫生指出,頸椎長時間處於不良受力位置、加速勞損退化,是頸椎根神經病變的主要成因。)

 

諱疾忌醫恐永久受損

她續說:這類痛感與因運動過度所致的肩頸或上肢疼痛不同,「前者是『無端端唔郁都痛』,後者則是『郁動梳相關肌肉或關節才痛』」,曾有患者報稱出現麻痺、痠酸、緊繃、針刺、撕裂、火燒、電擊等異常感覺,難以入睡甚至痛醒,嚴重影響生活質素。

除了感覺異常,頸椎根神經病變亦會削弱患者肩頸及上肢活動能力,無力進行抓舉等動作,或經常覺得肩頸遭「鎖住」,甚至影響身體協調平衡。陸醫生強調,若上述徵狀持續一個星期或以上,患者神經線受壓太久而永久受損,即使接受治療,患處感覺和活動能力亦難復舊觀。

及時治療惡化

一旦確認患者罹患頸椎神經病變,一般會先獲安排服用止痛消炎藥物,輔以適當休息、物理治療等保守治療方案,務求舒緩不適。陸醫生說,不時有患者因擔憂服藥會引致上癮,寧願忍痛「死頂」,「但只要跟隨醫生指示按量服藥,不只藥到病除,更不會出現藥癒問題。」

然而,治療後徵狀若未見緩解甚至惡化,患者或須考慮人工椎間盤置手術或融合手術等非保守治療方案。她形容,有關手術會切除勞損情況嚴重的頸椎間盤,並置換為複合材料的人工頸椎間盤,使患者頸椎重獲活動、支撐及緩衝功能。

受惠於醫療技術進步,人工椎間盤置換手術現可以顯微鏡輔助方式進行,傷口面積及出血量均較過往傳統手術小,亦有望加快患處復健程度。惟陸醫生強調,患者接受上述兩種形式的頸椎間盤置換手術後,亦須重新鍛鍊肩頸肌肉和學習正確姿勢,預防頸椎再度勞損致病。

(人工頸椎間盤置換手術透過切除勞損情況嚴重的頸椎間盤、置換為複合材料製人工頸椎間盤[較顯眼處],使患者頸椎重獲活動、支撐及緩衝功能。)

 

「較鬧鐘」培養正確姿勢

正所謂「預防勝於治療」,陸醫生強調,及早學習正確姿勢、培養良好使用電子產品習慣,才是避免罹患頸椎根神經病變的最佳方法。她建議市民使用電子產品時,不妨每約30分鐘設定響鬧提示,提示自己按時適當伸展肩頸肌肉,以及調整坐立姿勢,減少頸椎因頭顱不自覺向前或側傾而受壓。

另外,陸醫生亦提到,市民使用電腦時,亦可將電腦螢幕置於略低於挺直背部坐下時的頭部高度,並調整鍵盤、滑鼠位置至與前臂平行,確保自己不會因過度專注而身軀往前傾,使肩頸長時間處於「烏龜頸」姿勢而加速勞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