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 Action

2024年4月號

過往雜誌

網上訂閱《健康動力》雜誌

無 求 --- 何仲平醫生

期數: 
2016年03月號
醫生: 
何仲平醫生

撰文:  陳秀清

 

A candle loses nothing by lighting another candle.
當一支蠟燭點亮另一支蠟燭時,它甚麼都沒有失去。

羅馬天主教神父James Keller

 


一支蠟燭的力量,甚至大得足以燃點千支蠟燭,原有光芒仍絲毫無損。問題是,當自身光芒沒有因而壯大,也就是沒有實際回報時,誰願意做先行者,擔當這支只有付出,沒有收穫的蠟燭?

「很多事情,單由腎科醫生推動,並不足以成事,而必須集合整個團隊的力量。」

說的是當年發起專為醫護專業而設的腎科護理課程,由跟瑪嘉烈醫院及港大校外進修部合辦起步,合作夥伴及後再擴展至香港浸信會醫院、香港腎臟基金會、香港公開大學等。課程開辦了10多次,參與的護理學員更達千名。

其他投入多、個人回報少的行動還包括:建構「網上腎臟教室」,將腎科影片、書籍及治療工具程式免費公開予業界及公眾瀏覽下載;架設中央器官捐贈電腦系統,促成器官捐贈電子化;提倡醫生使用電子病歷,參與推動公私營醫療電子病歷交換。

「幾十年來,看著腎病醫療不斷進步,我也能自豪說句,當中有很小部分貢獻,自己也有份投入。」

單是這微小的滿足感,在他心中,原來已足可媲美金錢回報。

「同事Anna曾跟我說,你一生人已做了幾生人做的事,都很夠了……」

百年難得一遇的嚴寒天氣下,行醫已40年的何仲平醫生在診所裡笑談過去。

任由窗外寒風澟凜冽,他朝回首時依然可堪細味的回憶,仍散發著觸動人心的餘溫。

 


回憶不只是回憶,不少當年發起的鴻圖大計,全都延續至今,而在當事人心中,投身之初,其實早就有交予後人發揚光大的打算。
遠的有早年為醫護專業開辦的腎科護理課程。

「已辦了10多次,有1000個護士上過課,以後可交給同事繼續做下去。」

近的有今年3月舉辦,稱為Miyako project(宮古計劃)的糖尿營 ─ 一項打破講座常規,開創先河的日營活動。

「十幾年來都辦糖尿講座,每年一次,但慢慢發現效果不太好,現在就辦糖尿營,病人除了聽講,也會進餐,吃完可觀察血糖情況。」

顛覆原有模式,無非為了讓病人駕馭糖尿更得心應手。

「很多人有錯誤印象,以為糖尿病空肚驗血糖很重要,其實不是!空肚驗沒很大作用,最重要是餐後兩小時。空肚血糖本來標準,然後中午大吃一餐,吃完,下午血糖又飊升,破壞就在這裡了!所以我們要辦這個(糖尿營)。」

只要踏出這第一步,辦日營的原有班底,未來便可永無止盡地為一場又一場糖尿營鋪路。

「香港有很多有心人士和團體,以後可以依循或參考這個糖尿營的模式,繼續推廣下去。」


先行者的一分貢獻

擔當先行者,絕非首次。現時由政府統籌的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建立之初,原來他也有一分貢獻。

1981年,香港一名知名電台主持患上腎病,由於瑪嘉烈醫院洗腎服務額滿,在該院內科任職的何醫生遂建議對方自行購買血液透析機。唯電台同事助人心切,於是發起腎臟捐贈活動。活動結束,政府考慮到器官捐贈的需要,便提議何醫生策劃製作一張如信用卡大小的器官捐贈卡,何按指示完成後,卻發現問題所在。

「捐贈卡不會天天帶着,如忘了帶當天卻意外死了,便麻煩了。還有一個問題是:器官捐贈的推廣活動,很多機構、團體也會辦,但每次也是辦完便算,沒人紀錄的,事實上紀錄放在哪裡也沒人知道。」

他也就在醫學會建議:器官捐贈者以後毋須攜帶器官捐贈卡,而只需填一份器官捐贈表格,表格經掃描後,檔案會存於中央電腦系統;而機構組織透過推廣活動收集到的表格,也可寄到醫學會,由該會代為掃描及存檔。系統與統籌器官捐贈的公立醫院如瑪麗、瑪嘉烈、伊利沙伯的電腦連接,專責器官捐贈的醫生才有權閱覽檔案,確認後醫學會系統便會將表格傳真至醫院。這個如此省時便捷的中央器官捐贈系統,正是何醫生在數據傳送仍需靠傳真數據機(Fax Modem)的前互聯網年代的偉大發明。

「(器官捐贈)資料需要4GB容量,當時的電腦容量只是用MB來計算,我就組合了一部有4個硬碟的電腦,再用軟件Jukebox將它們連接,最後收集到4萬個器官捐贈者的資料。」

及後時任食物及衛生局局長的周一嶽有意籌劃類似的系統,得悉醫學會已現存一套精良配備,何醫生也就建議將資料庫交給政府管理,徵求捐贈者同意後,部分資料成功轉移,系統最終在醫學會及政府平行運作7年後,於2015年底,醫學會系統正式停止運作。


精通電腦全靠自學

瑪嘉烈醫院當年精通電腦的醫生如他,並非萬中無一,令人訝異的反而是,他高超的電腦技術,竟然全靠自學。

「醫管局想實行醫院電腦化,首個試點正是瑪嘉烈醫院,當時個人電腦Apple II剛興起,我們就在瑪嘉烈試玩。所以一遇到問題,最簡單的解決辦法自然是電腦。」

也就不難明白,為何他是首個提倡:醫生要在診所使用電子病歷。

「當時市場上有不少軟件公司,但水平都低。因為太少醫生用電腦,客源有限,軟件公司覺得無利可圖,自然較少提供服務;醫生覺得相關的電腦公司數量少,選擇有限,就沒意欲電腦化,那就是雞和雞蛋的問題了。」

身為醫學會資訊技術委員會主席,他自覺該做點事了,CMS 2.0(香港醫學會診所管理2.0軟件)就在此情況下誕生。

「軟件很成功,免費供醫生使用,但只限在診所運作,無法跟醫管局聯網,也就無法跟政府交換資訊。」

計劃及後獲政府資訊科技局撥款100萬資助,並由香港醫學會、食物及衛生局及醫管局共同推行,軟件亦升級至3.0版,但仍無法跟醫管局聯網。2009年12月,食物及衞生局再撥款200萬資助管理軟件提升至「武漢版」,公私營界別互通電子健康記錄終於落實,使用此軟件的醫生可更輕易連接至電子平台,更快完成電子病歷交換、長者醫療券計劃、疫苗接種資助計劃、網上呈報傳染病個案等程序。

「(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醫健通的撥款最近通過,政府資助醫學會300萬開發新軟件(「文昌計劃」),跟這個系統聯網。醫生以後只需按一下電腦,便可上傳病歷,也能登入醫管局清楚看到病人病歷。」


免費網上腎臟教室

電腦在他手上,就是有打破個人局限的力量。「(電腦技術)你不必很高超,但你要知道有這個方案,你才懂得選擇。」

以一傳百、傳千,提升醫護人員、市民的腎病意識、認知,與其不厭其煩地重覆陳述,他選擇建構「網上腎臟教室」,內藏百多套腎科資料影片、230頁《保護你的腎臟》中文網上版、腎病治療工具程式,全部免費開放予公眾,且毋須登記。

不斷付出,卻又無償,持續30多年,背後的理念原來單純得很。

「很多事情,單由腎科醫生推動,並不足以成事,而必須集合整個團隊的力量,所以我發起腎科護理課程。我另一個目標,是想向家庭醫生傳播腎病知識,因為他們也是團隊的一部分。」

「……其實也不是沒收穫。過程中我認識了很多朋友,現在仍跟他們保持聯絡,有些更會轉介病人給我,雖然這並不是我的原意。」他笑說。


前輩提攜銘記於心

今天燃亮別人,原來30年前,他也曾受過前輩提攜及幫助。

任職瑪嘉烈10年,85年,他離開公營醫療,私人執業。

「當時會否怕沒病人?當然怕!這種事人人也會怕。但我就不是想有沒有症的問題,因為多數都沒有!」

投身私營,他首先拜會腎科教父余宇康。他永遠記得當天與余醫生相約雲咸街九重天午膳,對方劈頭便說:

「何仲平,你以後要穿西裝!不怕的,你應該也是可以的。」

何表示想在九龍開診,余即說:「有位同班同學心臟科王祖耀醫生,我叫他照應你吧!」

結果王醫生真的非常關照他,經常轉介病人給他;放假時,余醫生則交代何醫生幫忙看症。

「當時的醫療界永遠有很多師徒、師兄弟、師叔姪制,他們說了會照顧你便真的會照顧你,沒有條件的,你亦不需要特別回報他們
。」


目標已達別無所求

在私營醫療耕耘30年,今天回首結算,他說:「目標已全達到,差不多了,我已做了很多。」

「其實當初剛私人執業時當然想生存,已經生存下來了,以後就希望將自己的理念繼續傳遞下去。」

名淡若風如他,可說再無所求。

「都是的!都是無求了!一個人應該做的事大概如此,算是做得很夠了。」


60歲!起步未算遲……

何醫生是運動能手,考驗耐力的毅行者、馬拉松完全難不倒他,厲害在於:到60歲,他才跑了人生第一個馬拉松。

「以前讀中學從沒聽過長跑,更從不參加運動會,每次運動會也會裝病。那何時才開始運動呢?就是我出來私人執業後,大約86、87年左右。」

本來跑15分鐘已氣促的他,一次為了泊車,加入私人會所,見眼前大片草地如此吸引,心想不要浪費了,不如就跑跑步吧!

「本來還有李家仁醫生陪我跑,但他跑了2星期就放棄。我便繼續跑,開始時是15分鐘,然後就跑半小時。後來聽到有越野賽,要跑1個小時,我便去參加。然後有人說有馬拉松,好吧!我又去練習吧!慢慢練,結果跑了個馬拉松,當時我已60歲了。」

由此,他悟出一個他自稱天下間最老套的道理。

「要持續,世上沒有一蹴即至這回事。年紀是不重要的,最重要是你有恆心。想想一個中學沒運動的人,到40歲才開始運動,還厲害到要跑馬拉松,結果都做到了。就是如此,任何事也可以的,只要你有耐性,慢慢來。」

滴水穿石,由他真人演繹,說服力太強,再老套,只要看看眼前這個骨骼壯健,並未因歲月而發福的身影,再難以置信,亦難有不信的理由。

 

熱愛馬拉松,但他深知人人喜好不同,對其他醫生來說,又未必一定要如此。「有些醫生說想行山,但不知道如何開始,那我就組織了個Lantau hiking group(大嶼山行山組),只要一年內跟我走5次,便可圍繞整個大嶼山走一圈。」他將引領行山的活動,視為自己興趣的延伸。「我很喜歡研究香港古蹟,帶他們行山,也就可順道帶他們去看古蹟,過程中也能認識不少朋友,我很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