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 Action

2024年4月號

過往雜誌

網上訂閱《健康動力》雜誌

骨子裏的海闊天空 --- 張文智教授

期數: 
2014年01月號
醫生: 
香港大學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臨床教授及系主任張文智教授

撰文:陳秀清

 

意念無窮,但現實局限太多。一個意念的誕生,背後就淘盡不知多少個失敗構思。在醫學的領域裡,同樣的法則也在運行。每項研究,每個新意念,能冒起的,必先建基於現實,而且確切可行;反過來也意味當事人要有無功而還的心理準備,一顆隨時看淡失敗的心。

「很多重大發現也只是機緣巧合,很少會是一個出眾的意念,只有我想到,而別人想不到……我從來不怕嘗試新事物,有很多新嘗試是不成功的,那便算了!試十種可能只有三種成功,那就三種好了!」

包括治療兒童脊柱側彎的「體外遙控延伸技術」、歷11年研究用於脊骨矯形的「形狀記憶鎳鈦合金棒」,還有椎間盤退化症的致病根源 ─ 「人體易感基因」,能出線的,都是驚世發現,背後到底埋葬了多少失敗的意念,張文智教授也只是蜻蜓點水,輕輕帶過。一試何妨的態度,猶如當年走進演講廳聽一門由城大教授主講、但內容未必與醫學相干的課。

就在那刻,以記憶合金矯正兒童脊柱側彎的意念在腦海一閃而過,最終成就了病人的海闊天空。


98年,城市大學物理及材料科學系鍾志源博士到香港大學就「形狀記憶合金」發表演說,講解這種一般用於眼鏡、恆溫水龍頭的金屬如何能屈能伸,張教授剛好到場聽課,當刻就聯想到將之應用在治療脊柱側彎的矯形手術,也就邀請對方共同研究新一代矯形合金棒。

傳統治療脊柱側彎,會於彎曲脊骨旁鑲上接近正常脊骨弧度的不銹鋼支架,然後硬將金屬棒與脊骨以螺絲栓緊,矯正過程不但風險高,成效亦只得七至八成。但冷凍後會變得柔軟的鎳鈦記憶合金棒,卻能按病人脊骨弧度屈曲,與脊骨縫合後,在人體溫度下可回復正常脊骨弧度,然後將側彎脊骨慢慢拉直,準確度之高,可減低日後再做手術可能。


重大發現  機緣巧合

形狀記憶合金在日常生活早就廣泛採用,但應用在脊骨矯形,在當時肯定是創舉。專攻脊柱外科的香港大學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臨床教授及系主任張文智教授笑指,如同醫學上不少重大發現,鎳鈦記憶合金的出現也是機緣巧合。

「那時鍾博士第一次到港大演說,雖與醫學無關,但我剛好有空,也就去聽課,完結後就向他提出將技術應用在脊骨矯正的可能,他便找個學生試做,再一步步研究發展到今天。」

類似創舉,還包括將由美國研發的遙控延伸矯正棒技術用於矯正變形脊柱。

10歲以下兒童的早發性脊柱側彎,一向以手術植入延伸支架矯正,但患者每6個月便需接受全身麻醉手術調節支架長度,存有一定風險。而以微創方式植入體內的延伸矯正棒,則可透過磁感控制器體外遙控,30秒內即可調節支架長度,省卻不必要的手術風險。於2009年完成的全球首宗植入遙控延伸矯正棒手術,張教授亦參與其中。


敞開心胸  別怕嘗試

研究屢有突破,目標離不開令脊彎病童脫離疾患,團隊的努力不可抹煞,而作為領導研究的首席調查員或主要研究人員,想到牽繫互不相干的元素,再發展出無限可能,創意是否應記一功?

「我想……我自己創意不強。但我常說,人要Open-minded(敞開心胸),面對新事物,不需要特別抗拒,或者認為沒可能,一下子便封了後路。」

「我從來不怕嘗試新事物,有很多新嘗試是不成功的,那便算了!試十種可能只有三種成功,那就三種好了!」

「當然要有Passion(熱忱),做你喜歡做的事,才有成功可能!」

「也要勤力!我常跟子女說,絕對不相信有人不勤力而可以成功的,所有成功人士都是勤力的。」


不為成功  只為達標  

勤力練跑,張教授卻不為成功。

「完成便很開心,我的目標只是完成,不為挑戰自己的極限。」

跑馬拉松多年,他去年首次報名參加今年的全馬,賽前練習充足,持續跑、間歇跑、長課、短課,全部依循專業指引。

「這些都很重要,以前不明白,死命跑只會跑傷自己。」

實情卻是,他並不熱愛跑步,仍然投入其中,動機原來單純得很。「我很喜歡吃東西,如果我要吃東西,又不想增磅,便唯有如此。跑步可以在最短時間消耗最多卡路里,沒有一項運動比它消耗得更快。」

「我們做手術的時間亦很長,一站就是一整天。以往做完手術,第二天起床總是全身痠痛,跑步後體能改善了,人便不再疲倦。」

看看未來目標清單:「一些棘手病例,希望藉研究改善治療方法,甚至治癒;將脊骨外科醫療團隊的地位提升至世界級;改良教學方法,令醫科生有更全面的骨科知識,因為不論哪一科,也有機會轉介病人到骨科,因此必先懂得辨認這類患者……」逼切性不分先後,艱巨任務,猶如漫長手術,少點體能、耐力、抗逆力,也難承擔。

「我覺得醫生,尤其是外科醫生,應付壓力的工夫應該是很了得的。好像做手術時,不小心割到血管,一息間血如泉湧,你不能不懂得處理。我們很懂得處理危急情況,也因而懂得面對壓力。所以你說現在是否有很大擔心?其實又沒有!」

說時,他揚揚那隻外科醫生的典型巧手,神態輕鬆,再大困難,彷彿都能一笑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