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 Action

2024年4月號

過往雜誌

網上訂閱《健康動力》雜誌

基因解密 癌症治療漸趨個人化 --- 張文龍醫生

期數: 
2012年06月號

問:甚麼是個人化的治療?

張醫生個人化治療指最切合患者及其所患癌症的治療方案。方案選擇的根據並非單單預測藥物成效及毒性,亦需評估該癌症的死亡風險有多高、預後情況如何,以決定是否值得採用某類藥物。

從藥物的毒性或效用方面衡量,並非每人對所有藥物的反應均會一致。例如UGT1A1缺乏會提升CP-11化療藥的毒性,亦有些醫學界未完全掌握的遺傳變異如單核苷酸多型性變異(SNP Variation),亦可能影響化療藥或標靶藥的成效。每位患者的基因圖譜可能對每種藥物所帶來的影響,醫學界目前仍未全面掌握,故現時較難度身制訂切合個人基因而又最少毒性的藥物。

但就腫瘤基因來說,現時有專門針對個別腫瘤細胞基因特性而攻擊其弱點的標靶藥物,例如能對抗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突變基因,因而對治療非小細胞肺癌有效的ALK抑制劑便屬此類。亦有個別腫瘤基因,可能對某些藥物帶來負面影響,例如癌細胞基因KRAS變異的大腸癌或會令單克隆抗體Cetuximab效用減退。

患者的預後情況,亦為是否採用某種藥物的關鍵。例如乳癌可根據21個基因(Oncotype)或70個基因(Mammoprint)的微陣列分析來評估患者的預後情況,即預測如不接受治療,腫瘤五年後遠端轉移的機會有多高,而治療又可降低多少復發風險。不接受治療的復發風險愈高,藥物便愈值得採用,患者的得益絕對值亦會愈大。

 

臨床腫瘤科專科張文龍醫生

 

 

問:傳統化療與個人化治療有何差異之處?

張醫生:傳統化療需先根據患者身高、體重,計算出身體表面積,再乘以系數,得出某數值,以訂定應採用何種化療藥及所需使用劑量。而個人化治療則會因應患者正常細胞基因的不同,或針對腫瘤的某些突異基因而應用藥物,後者受身體表面積的影響因而會更少。

 

問:個人化治療對患哪類癌症的患者最為有利?

張醫生:理論上,它對所有癌症患者均有利。因為即使同一種癌症,亦有不同特性,如能將癌症、預後及其對某些藥物反應分門別類得愈精細,治療便能愈趨個人化,患者亦愈能受惠於不同藥物的好處,但醫學界目前所知的暫仍未能涵蓋每種癌症。例如現時仍有4成肺癌還未找到基因突變,因而未能找出並堵截腫瘤的訊息傳遞路徑,以消滅腫瘤。或許有朝一日,醫療技術水平能發展至:腫瘤基因特性以編號系統整理,而不論甚麼癌症,也能用這系列號碼斷症,治療癌症便不再是棘手問題。

 

問:當決定採納個人化治療時,醫生如何為患者度身訂造適切的個人化治療方案?

張醫生:醫生會就腫瘤或患者個人因素決定個人化治療方案。對已知基因特性的腫瘤,當然可採用針對性的標靶藥物,例如ALK基因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便會採用ALK抑制劑。而對於並未掌握訊息傳遞路徑的腫瘤,個別非針對性的標靶藥物如堵截血管增生的Sunitinib、Bevacizumab亦有機會有效。與此同時,醫生亦會以Karnofsky performance score這種身體活動功能評估方法,衡量患者的身體狀況是否能夠承受治療。

 

問:在釐定個人化治療方案時,患者事前需接受哪些檢驗和測試?

張醫生:釐定治療方案前需先掌握腫瘤基因特性,患者需抽血驗肝腎功能,確定如有否UGT1A1缺乏等,以便用藥前預測藥物毒性。當然亦需透過PET或CT檢視腫瘤形態,掌握其數目、大小,甚至有需要時抽血驗癌指標。

 

問:個人化治療方案會否令整體醫療費用提升?

張醫生:隨著醫療技術提高,藥物不斷推陳出新,檢查程序增多,治療方案亦愈趨複雜,故必然增加整體醫療費用,但與此同時,患者亦有更大可能受惠於嶄新治療方案。

 

問:個人化治療方案會否因製訂需時,而最終令治療有所延誤?

張醫生:會!藥物推陳出新,每家藥廠均投放資源研究標靶藥物,幾乎每年也有新藥推出,後浪前湧,令每種藥物的壽命愈縮愈短,但新藥卻可能來不及進行醫療實驗,甚至仍未取得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通過,市場已有需求呼聲。亦有一種情況為,新藥已能在歐美、星加坡、澳門等國家地區註冊上市,但仍未獲准在香港推出,這些滯後情況,是有可能延誤治療的。